北京时间8月16日清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宣布最新论文,揭开疑似生物大灭绝事情“元凶巨恶”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来历和性质。
在最新宣布的论文中,研讨人员评价了从白垩纪-古近纪界限(K-Pg)收集的样品,确认6600万年前导致大规模灭绝的小行星的来历和组成,提醒了它是来自木星以外的稀有的碳质小行星。
一起,他们的研讨成果显现,曩昔5.41亿年中其他五次小行星碰击事情中的陨石来自太阳系内部构成的硅质(S-型)小行星,都为非碳质陨石。
这些发现有助于处理关于希克苏鲁伯陨石性质的长时间争辩,重塑咱们对地球前史以及与地球相撞的外星岩石的了解。
论文的通讯作者、德国科隆大学马里奥·费舍尔-戈德博士标明:“咱们往后的作业方向将是研讨更早的小行星碰击事情中的钌同位素特征,这些事情或许是白垩纪-古近纪(K-Pg)界限呈现之前发生的大灭绝事情的原因。”
生物大灭绝事情
在绵长的前史中,地球阅历了数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情。
最近一次生物大灭绝事情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界限,导致地球上大约60%的物种损失,包含非禽类恐龙。
希克苏鲁伯陨石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在现在的墨西哥湾与地球相撞,被以为在这次灭绝事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希克苏鲁伯陨石碰击和一起期的德干玄武岩泛流喷射,谁才是灭绝的“元凶巨恶”?或许两者都促成了灭绝?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马里奥·费舍尔-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在承受汹涌新闻采访时标明:“就我个人而言,我以为当一次大规模灭绝发生时,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碰击地球,这很或许不是偶然。”
白垩纪-古近纪(K-Pg)界限黏土层中含有较高的铂族元素(PGE)浓度。这些元素在地壳岩石中非常稀有,但在某些类型的小行星中含量较高。
在以往研讨中,PGE数据指明晰希克苏鲁伯陨石是一颗小行星,其成分类似于球粒状陨石。可是,关于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性质——它的组成和外星来历——人们知之甚少。
铂族元素辨认地外陨石
马里奥·费舍尔-戈德及其搭档使用钌(Ru)——一种铂族元素——的同位素构成来研讨地外碰击物的实质。为了进行比较,除了剖析白垩纪-古近纪界限的样本以外,他们还剖析了来自曩昔5.41亿年中其他五次小行星碰击的样本、来自邃古宙时期(3.5亿-3.2亿年前)与碰击有关的球粒层的样本,以及来自两块碳质陨石的样本。
之所以挑选钌,是因为它在不同的陨石类型之间表现出差异,而这些陨石群的钌同位素组成也与地球不同,因而钌能够用来确认碰击岩中地外成分的来历。
陨石的钌同位素特征随其母体小行星在太阳系前期构成时的日心间隔(与太阳的间隔)而改变。依据各种元素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将陨石分为两大类:碳质球粒(CC)陨石,以及非碳质(NC)陨石。相比之下,碳质球粒陨石来自碳质(C-型)小行星,它们构成于更大的日心间隔,即木星轨迹之外。非碳质陨石中很多是硅质(S-型)小行星的碎片,构成于太阳系内部。
马里奥·费舍尔-戈德及其搭档发现,发生K-Pg界限的希克苏鲁伯陨石以及时代更长远的邃古宙球粒层样本都具有不同于地球的钌同位素组成,并与碳质球粒陨石的钌同位素组成堆叠。这意味着希克苏鲁伯陨石来自具有碳质球粒成分的天体,标明其来历于外太阳系。而关于邃古宙球粒层来说,碳质球粒成分或许来安闲地球作为行星积吸的最终阶段碰击地球的含碳小行星物质。
这排除了白垩纪-古近纪界限黏土层中铂族元素升高源于德干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射的或许性,以及前人提出的希克苏鲁伯陨石的彗星来历的或许性。(实习生 林依文 汹涌新闻记者 贾利略)
来历:汹涌新闻